腾讯达成与NBA的新合作,今年体育领域里分量最重的授权协议正式完成,该公司将保持“NBA中国数字媒体独家官方合作伙伴”的身份,合作期限持续到2025年夏季。
这双分量最重的靴子着地,代表新一轮关键体育赛事的权益分配尘埃落定。腾讯将执掌未来六载NBA的数字媒体独家权,苏宁体育即将迎来英超联赛的三年合作期,而早前执掌英超版权的新英体育则转战未来六年西甲联赛的权益。
可以说,在经历了上一个阶段的急剧上涨和狂热之后,中国体育版权市场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参与者的分布有了新的调整,乐视体育、暴风这类企业的退出,使得体育版权领域重新集中到了大型企业的手中,尽管如此,这些巨头在投入大量资金后也意识到,仅仅购买版权还只是竞争的初步阶段,只有能够有效地管理和盈利,这个行业才能实现长期发展。
先前阶段的主要活动是激烈竞争,如今的目标是获取利润
平台赚钱了吗?
据非官方信息显示,某公司五年内将支付十五亿美元,折合每年三亿美元,约合二十点七亿元人民币,这是篮球联赛的估值标准,而足球联赛的顶级赛事年收入为二点四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一千六百五十亿元,中国足球的赛事授权费用则是一年一百一亿元人民币。
平台以高昂代价购入的版权是否获得了利润?在给出答案之前,需要先弄明白版权为何价格不菲,这是关键所在。
版权费用急剧攀升自2015年启动,当时腾讯以五年五十亿美元的成本收购了NBA的授权,较新浪的协议增长了五倍,2016年苏宁以7.21亿美元获得了2019至2022赛季的英超权益,相较于新英体育的前期合约增幅达到十倍。
英超和NBA的标价提升,直接反映了体育市场当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投资者们很愿意投入资金。那个时期,整个市场都充满了积极的预期,也使得乐视体育这样估值超过百亿的企业得以诞生,投资者们都在期待一个“中国ESPN”的出现。
然而,ESPN并非朝夕而成,中国体育用户规模与消费能力尚不足以让本土体育企业迅速实现会员营收。资本对体育行业的预期与用户对体育资讯的真实需求存在偏差,导致整个体育平台必须依靠大量资金持续注入,将价格设定为门槛,将版权资源看作角力场,借助高昂费用将规模较小的公司排除在外。
海外版权持有者借机抬升费用,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新英体育及其前身天盛运作英超已逾十年,但在丰厚的额外收益面前,所谓的服务连续性变得无关紧要。
当时新英体育传媒集团总裁喻凌霄明确指出,在体育版权内容方面,只有知名版权方具备绝对优势,消费者会追随优质内容,不会在意具体平台。
体育传播渠道有其独特之处,体育资讯具备无法替代的价值,诸如NBA、英超、中超等赛事独此一份,而影视作品则能大量制作。
到2017年为止,新英体育的付费订阅者数量不足三百万,这反映了当时整个体育媒体行业的基本情况。实际上,在那个时期,媒体平台的首要目标并非赚取利润,而是要吸引更多订阅者,让已经持有的赛事版权能够覆盖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进展并非理想,原定签约至2020年西甲的苏宁体育在合作中途与版权方终止协议。苏宁方面持续寻求通过独家播放吸引观众,并配合推出会员制度,但未向央视等新媒体渠道分发内容。西甲联盟认为该策略未有效提升联赛的覆盖范围及市场号召力,因此最终由另一家上市公司当代明诚接手,成为2017至2022年西甲联赛的全媒体独家授权方。
2015至2018年间,新英体育并入当代明诚,随后与爱奇艺组建新爱体育,阿里巴巴投资苏宁体育,腾讯继续负责NBA业务,这些事例表明体育传播渠道正逐步被大型资本控制,在视频节目构成中,巨头的参与依然普遍存在。
因此,开篇的疑问便容易理解,体育资讯门户与视频网站相似,至今未能实现盈利。
不是豪赌,是长线生意
与NBA达成合作之后,马化腾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篇机构发布的信息,并且对腾讯体育部门的工作表示了肯定,由于在杂乱的体育网络媒体行业中,目睹了好几轮狂热的资本投入最终失败,或者变成难以承受的负担,能够避开重重困难,稳步发展壮大的组织十分罕见,转眼五年过去了,团队表现令人满意。
当前,体育传播行业的经营依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并且需要精心管理长期发展。腾讯在获得NBA播放权时,两次都面临出价更高的竞争者,2015年时是乐视传媒,最近一次则是阿里巴巴。
新一轮的NBA协商很早就提上日程了。今年三月,NBA中国与阿里巴巴达成了战略合作升级,蔡崇信进入NBA中国董事会任职,外界开始流传阿里巴巴决心十足的信号,也有消息说其可能将版权捆绑出售给两家平台。要知道,NBA在美国本土的市场一直由ESPN和TNT两家联合播出。
据接近下一轮交易的人员向36氪透露,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关系深化属于NBA的一种协商策略,新对手的加入通常能够施加影响。
另外,NBA中国打算借助阿里巴巴平台来拓展销售,NBA中国的授权商品更需求更稳固的流通途径。
但最终,NBA还是决定与腾讯合作,根本原因在于,NBA希望其内容能够广泛传播,腾讯在内容传播方面的用户数量、社交互动特性以及跨平台资源整合能力是关键优势。商品销售并非首要目标,毕竟版权才是最核心的资产。在美国本土市场,NBA新的媒体版权授权价格为九年总共二百四十亿美元,海外市场的版权收入占比并不大。
欧洲篮球体系独特,联赛自成体系,亚洲特别是中国已发展为NBA海外版图除北美外规模最大的区域市场。阿里并未像苏宁竞购英超那样支付天价,而是以合理溢价介入,NBA方面更关注的是如何提升品牌价值,增强赛事全球号召力。
腾讯的表现足以令NBA感到满意,在刚刚过去的2018-2019赛季里,有4.9亿观众借助腾讯渠道观看了NBA的直播内容以及相关视频,这一数据几乎是2014-2015赛季的三倍。
另外,据36氪披露,NBA的短视频权利归属尚未敲定,因此先前与微博、字节跳动等达成的合作或许依然能够获得相关授权。不过,在体育行业范畴内,现场直播始终是首要诉求,也是最有效的用户吸引手段,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而短视频仅可作为新闻资讯的辅助形式,对于体育媒体的根本商业利益并无显著助益。
版权现阶段趋于平稳,未来周期的发展取决于当前阶段的经营成果。腾讯会继续专注NBA赛事,而阿里和苏宁则将主要精力放在足球产业上,苏宁已经获得了英超、中超、德甲等多项足球赛事的权益。现阶段来看,没有任何公司能够在足球和篮球两大领域进行全面覆盖,这既有经济方面的制约因素,也有管理运作方面的能力限制。
体育传播机构的经营方式跟视频站点差不多,主要是会员和广告收入。喻凌霄曾拿香港市场做参照,那里体育爱好者在订阅者中的比例是25%到30%,如果内地能达到10%,那就代表将近有1000万人会付费订阅。
苏宁控股集团副总裁兼苏宁易购副董事长孙为民讲过,2019年PP体育的付费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600万以上。可以预见,体育媒体平台要实现千万级用户规模,时间不会太长。
平台变现只是时间问题,但现阶段必须做好运营管理和版权维护,同时也要时刻警惕潜在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