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足球奇才,被誉为“非凡之师”和“神奇之鸟”的葡萄牙籍主教练何塞·穆里尼奥,再次遭遇了下课的命运。在意大利杯中以0:1的比分败给同城对手拉齐奥之后,紧接着又以1:3的比分输给了AC米兰,使得罗马队滑落至意甲联赛的第9位,随后罗马官方宣布了穆里尼奥执教生涯两年半的终结——“穆三年”的诅咒再次应验。然而,与穆里尼奥在切尔西、曼联、热刺等队下课前后引发的“风波”相比,这次绝大多数球迷的感受是突如其来的震惊;不仅那些不太关注意甲联赛和罗马队的球迷感到意外,就连一直支持罗马队的本地记者和球迷领袖们也在意料之外,因为在穆里尼奥下课的前一天,他们所听到的消息都是“穆里尼奥不会被解雇”。
2024年1月10日,在意大利罗马,一场备受瞩目的23/24赛季意大利杯四分之一决赛即将上演,对阵双方为拉齐奥与罗马。在这场关键的比赛中,穆里尼奥教练将站在球场的中央。
然而,随着最初的震惊逐渐消散,关于穆里尼奥此次离奇被解雇的疑团,也不再受到人们细致的注意和深入探讨。新闻评论区依旧充斥着对他的固有印象和陈词滥调,他曾是足球媒体乃至大众媒体的焦点,那个特别而神奇的穆里尼奥,曾因“今日新闻:今日穆里尼奥没有新闻”的梗而闻名,但他已不再是足球界独一无二的卡里斯马形象(牛津高阶字典将其解释为“吸引和打动他人的超凡的个人魅力”),不再是世界顶级的一流教练,不再是球迷关注的焦点,而且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他在罗马的两年半以及之前的经历有何不同,他是否真的有所改变;事实上,这次他在罗马并未发生“抓内鬼”事件,更衣室并未失控,也不一定真的“战术过时”,与在热刺时期相比,他在罗马的经历至少不算失败。
然而,对于球迷而言,这些已不再重要;穆里尼奥的神奇不再,他甚至已成为过往时代的象征。正如他常引用的葡萄牙谚语所言,时代的潮流如同疾驰而过的大篷车,无人留意路边犬吠之声。
穆里尼奥在罗马的“新思路”
在官方宣布穆里尼奥离任的各大网络评论区,罗马及意甲的球迷们普遍流露出震惊之情,对于这一离任决定感到困惑,而大多数人对穆里尼奥持有支持立场。然而,与此同时,针对穆里尼奥的批评之声仍旧不绝于耳:指责他投入巨资却未见成效,诟病其战术陈旧,贬低其为人品性恶劣且攻击他人,指责其更衣室关系破裂且内部有内鬼,还讽刺其粉丝为饭圈邪教,种种非议不一而足。这些正是穆里尼奥在上一次、上上一次离开英超时的主流观点。众多评论者实际上并未关注近年来罗马的情况,只是基于对他长期形成的刻板印象进行情绪化的表达;然而,这一切又能怪谁呢?罗马自三年前便未踏入欧冠联赛的舞台,意甲联赛的辉煌已逝,不再是足球世界的焦点所在。穆里尼奥此次离任,其背后的原因何在?他近两年来半的变动又有哪些?这些问题已不再是广大球迷关注的焦点。在罗马,他的经历既不算彻底的失败,亦非全然的胜利,自然无法改变公众对他的印象和评价——尽管在罗马的两年半时间里,即便鲜有人关注,穆里尼奥的确创造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故事”和“新意”。
罗马队是穆里尼奥带着长远规划的心态接手的,同时也是他在转会市场上投入最少的一次。从切尔西到国际米兰再到皇马,穆里尼奥向来以巨额投资换取辉煌成就著称,成为迅速取得成果的象征:他总是接手那些雄心勃勃、渴望夺冠的球队,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造,使之迅速崛起并夺冠,随后便转身离去。这一行为构成了穆里尼奥“神奇叙事”的固有模式,同时也遭到了敌对球迷的讽刺,被戏称为“候鸟”。然而,或许是由于在皇马的时光过于疲惫,又或许是年龄与经历的累积,穆里尼奥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重返切尔西时,心中已怀揣着成为一支球队“教父”的宏伟愿景。即便是在接手曼联之后,也不得不承认,他内心深处多少受到了想要成为第二个弗格森的影响。由于在曼联的境遇不佳,穆里尼奥在短暂的热刺任职期间急于证明自己,但如今他实际上已不再持有快速决胜负的心态。正因如此,他才会被当时排名联赛第七、与联赛冠军和欧冠资格相去甚远、财政状况也一般般的罗马队所提出的长期球队建设规划所吸引。
罗马队对穆里尼奥的“长远抱负”颇具吸引力,但在欧足联推行的财政公平政策以及美国老板弗里德金的个人利益考量下,这种吸引似乎与穆里尼奥的期望产生了明显的分歧。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里,罗马队频繁出售关键球员以获取利益,这些球员不仅包括球队的中轴线球员和核心球员,还包括为了未来规划而被提拔的年轻球员。这一做法不仅损害了球队当下的实力,也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财务状况紧张,流失的球员未能等价补偿,引进球员的策略多为短期租赁,然而在两年半的时间里,通过转会操作实现了七千万欧元的盈利,但球队的整体实力并未得到提升,球队的建设规划和战术策略不得不每年进行调整,持有长远建队理念的穆里尼奥,实际上每年依然在从事临时的胜负决策,不断思索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和人力来对抗眼前的对手,将球队的命运和未来寄托于战术的突发灵感与运气的垂青。球队阵容始终无法保持稳定,经济实力捉襟见肘,一旦遭遇连败便急于解雇主帅,这样的做法显然与弗里德金老板之前与穆里尼奥所讨论的“长期计划”相去甚远。
再者,自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起,穆里尼奥便致力于对个人战术理念的革新,力求采用更快速、高效的传控策略,而非固守旧有的战术模式。尽管他的创新尝试常常因前述“长期规划”的不足和短期内对成绩的追求而受阻。在罗马队效力两年半的时间里,穆里尼奥所倡导的四大关键战术位置——包括前场的关键支撑点、中场的关键传球点、后场的关键清理点以及中后卫的关键支撑点——竟然从未有过全部同时登场的情形。首赛季,哲科这位前场支撑点被球队出售(而引进的亚伯拉罕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导致后场缺少有效的清理能力;次赛季,球队虽引进马蒂奇解决了后场清理问题,却又将姆希塔良、扎尼奥洛等关键传球点出售(新引进的迪巴拉无法独立解决传球问题),前场支撑点的问题依旧悬而未决;第三个赛季,球队好不容易引进卢卡库填补了前场支撑点的空缺,但马蒂奇却离队(新引进的帕雷德斯同样未能胜任),紧接着伊巴涅斯也离开了球队,斯莫林受伤离场,中后卫支撑点再次出现空缺,中轴线仅剩下一小部分,球队在比赛中甚至无法执行最基本的战术安排。
穆里尼奥在波尔图、切尔西和国际米兰时期,展现出的战术是两翼齐飞与快速进攻,但在曼联、热刺和罗马,他受到了瓜迪奥拉传控足球的影响,更倾向于一种以后场防守为基石,中路短传为主,辅以速度与效率的传控阵地战。这种打法在他手中留下了许多精彩的中路传切配合进球。然而,这种自切尔西二期起尝试的新战术,融合了他的个人特色与新时代的传控潮流,相较于瓜迪奥拉的思路,显得更为理想化。它对球员的能力要求更高,且与当前流行的快速移动、空间转换、注重进攻次数而非效率的主流战术相悖。球迷对穆里尼奥的固有印象被颠覆,关键在于他不断进行战术上的创新,然而这种创新的路径过于追求理想化,与时代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同时也不符合现代球员的培养模式。换句话说,并非他停滞不前,而是他的创新方向出现了偏差,“战略布局失误”。
2024年1月20日,在意大利的罗马,球迷们与穆里尼奥挥手道别。
导致穆里尼奥离开罗马的“老问题”
既然我们自然而然地谈到了穆里尼奥的“变化”,也就不得不提及他的“不变”,而他的这种力求改变,恰恰使得他在那些坚持不变的地方变得更加极端。他渴望在某个球队中进行长期性的战术探索和创新,因此对球员的个人能力以及球队阵容的稳定性有了更高的期待,同时对于球队的团结、凝聚力以及球员的职业素养也有了更为严格的标准。这进而引发了他与“Z世代”球员之间频繁的沟通障碍:一方面,他提出的复杂战术要求与当前流行的“工具人”球员培养理念相悖;另一方面,他与球员之间传统的、严谨的相处模式也不再被新一代球员所认同。
吸取了博格巴、阿里等先前的经验,穆里尼奥在起初尝试降低对球员在公共场合的指责与训斥,自称是“心情愉悦的”,力求展现出和蔼可亲的形象,然而在关乎球队命运的重要关头,他的本性并未改变,仍旧会与那些精神状态无法与他同步的球员发生冲突。十多年前,对球员的“过度批评”往往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如切尔西的特里和米克尔就曾提及在穆里尼奥严厉指责下如何“知耻而后勇”的经历。然而,时至今日,那些感到被伤害的球员可能更多地感受到了PUA式的操纵,他们所渴望的显然不再是穆里尼奥那样的“严父”形象。如今,球员与教练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同事关系,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父与子、将帅与士兵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与球员持相同态度,老板弗里德金亦不再认同穆里尼奥那所谓的“狂人”风格。他反感穆里尼奥在媒体上对裁判施加压力,将比赛比喻成战争,以及与全球各界甚至高层体制对抗的举动,认为这些行为对球队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大。在过去的两年半时间里,罗马队屡遭裁判不公平对待,情况之多难以计数。更有裁判私下坦言“就是要针对穆里尼奥”。尽管该裁判在媒体曝光后被解职,但这一事件无疑反映了裁判界普遍的态度。穆里尼奥坚持追求公平,并高调捍卫球队利益,然而在意大利混乱的足球政治环境中,这种做法并未给球队带来益处,反而使罗马队陷入了更加不利的恶性循环。在2023年5月的欧洲联赛决赛中,罗马队因裁判安东尼·泰勒的多次错误判罚而错失了冠军奖杯。赛后,穆里尼奥情绪激动,在球场停车场拦住泰勒要求解释,并对欧足联进行了批评。尽管他得到了球迷的大力支持,这也充分展现了他个人的明星魅力,但他也因此遭到了欧足联的纪律处分,使得罗马队的裁判处境变得更加艰难。弗里德金老板并未发表对球队及穆里尼奥的声援声明,反而直接向欧足联致以诚挚的歉意,这一举动更成为他与穆里尼奥关系破裂,导致后者被解雇的直接原因。
实际上,近期众多媒体记者的报道显示,老板弗里德金对穆里尼奥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主要是因为两人对于球队长远发展计划存在分歧,以及穆里尼奥对裁判判罚的不满引发的争执,这些因素才是导致穆里尼奥下课的根本原因。尽管球队近期战绩不佳,五场比赛仅胜一场,但赛季才过半,与欧冠资格前四名还有5分的差距,并非遥不可及。在众多豪门球队中,成绩不如穆里尼奥的教练并不少见。加之球队近期伤病频发,人手短缺,财政状况也较为紧张,实力与欧冠资格的要求确实存在差距。正如俗语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现实状况已被媒体和球迷广泛认知。事实上,在穆里尼奥下课之前,很少有媒体报道他下课的消息,这也正是大众对其下课感到惊讶的原因所在。
并非仅因战绩不佳,亦非因更衣室内部问题,更非因球迷流失,穆里尼奥的荣誉簿上不仅有欧协联的荣耀,还有欧联杯的亚军遗憾,他的成就足以在罗马队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最终导致他下课的原因,是个人与老板弗里德金之间的矛盾,以及他在球队建设上追求冠军的投入与老板未来规划的不一致,还有对球队实力评估上的分歧,这一切都源于理念的分歧,最终导致了这段关系的破裂。弗里德金等罗马高层决定解雇穆里尼奥,并非因其未能履行职责,而是单纯地对他个人产生了不满,认为他不再适合担任此职位。更确切地说,并非穆里尼奥的战术已经过时,而是在现代足球俱乐部管理者的眼中,这个人在后现代足球的当下,显得不再适用。
他会是足球世界里最后一个“偶像”吗?
谈到穆里尼奥“过时”,那么就要谈论起“正当时”。在2002至2012年间,一位来自葡萄牙的年轻教练以非凡的才华,神奇地带领波尔图这支非五大联赛球队连续赢得欧联杯和欧洲冠军联赛的荣誉。随后,他加盟切尔西,引领欧洲足球迈入金元时代,再接再厉,将国际米兰带至三冠王的巅峰。此外,他还率皇马击败了巴塞罗那的“梦之队”,夺取了西甲冠军。在当时,他被誉为足球史上最成功的教练之一。这是穆里尼奥在战术上独树一帜、屡创佳绩、战无不胜的十年,他凭借其拿破仑式的领导风格,不断赢得胜利,这是他的“狂人”形象和“特别人物”的个性魅力,被媒体广泛传播,塑造成为现代神话的十年,同时,这也是他作为场边教练,其偶像魅力甚至超越了球星的十年。这十年间,他的光芒璀璨、成就卓越、荣耀满载,以至于即便他在2013年离开皇马后,在切尔西、曼联、热刺、罗马的执教生涯中并未达到预期的辉煌,我们依旧坚信他是全球最顶尖的教练之一,他随时都有可能重振旗鼓;他依旧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缔造了球迷跟随教练转换主队的“游穆现象”,成为足坛一大奇观;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或许是这个已经面目全非、陷入虚无主义的足球领域里,最后一个仍被视为“明星”,蕴含着审美价值的古典主义英雄人物。
2024年1月20日,在当地时间,罗马球迷向穆里尼奥挥手道别:你曾守护我们的罗马,守护了永恒的荣耀!
有人提出看法,认为穆里尼奥是在21世纪初大众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被塑造出来的“明星”,亦即一个被虚构的“现代传奇”。尽管他的成就显著,指挥技艺非凡,即便在他最为辉煌的2002至2012年间,他真的可以被称为足球史上最杰出的教练吗?他的独特之处,他的与众不同,与他的个人魅力紧密相连:他出众的外貌和气质,风趣的智慧与言谈,对裁判、体制、对手那种傲慢自大的“狂人”态度,这些都极大地迎合了媒体和球迷的喜好;对于不太了解足球的普通大众而言,相较于那些运动员气质更胜一筹的球星,穆里尼奥更像是一位富有审美内涵的行业代表。他在足球场上被誉为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既是领袖,又是暴君,如同率领士兵冲锋的将军,他横扫敌人、体制压迫和不公的狂潮。这种只有领袖和天才才拥有的、如同暴风骤雨般的个人魅力,或许正是穆里尼奥之所以被称为“特别的一个”的真正原因——他的爱将德罗巴、特里、马特拉齐、伊布等人甚至表示“我愿意为他献出生命”,无数球员、球迷、从业者都心甘情愿成为“穆里尼奥主义者”。他所在的主场,那永恒的歌声、掌声与热情,任何一本未来的足球史都不会忘记的,是他身着西装风衣在“诺坎普胜利狂奔”、“伯纳乌君临天下”的画面。他或许不是足球史上最伟大的教练,但无疑是教练界中独一无二的璀璨明星。
然而,他的明星光环与偶像魅力,在现今的足球领域是否依然受到欢迎?相较讨论他的战术是否陈旧,或许他真正过时的是他所展现的个人英雄主义风格。足球与古典审美之间的距离日渐拉大,正如皇马主席弗洛伦蒂诺所指出,“Z世代”的足球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被电子竞技等新兴娱乐形式所取代的危机。
在具体的技战术层面,“明星”和“英雄”的作用已逐渐减弱。球员在场上的活动空间被极度压缩,每个人就如同工业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执行着既定的战术任务。大规模生产的进攻机会取代了小规模作坊式的精细进攻,控制权被冲击所取代,整体性被碎片化所取代。英超,作为足球领域的先锋,正如同装备了变速齿轮的飞盘或橄榄球般,以惊人的速度旋转。球员们如同没有情感的海浪,不断地向前猛冲,又迅速后退。球权在他们手中如同变魔术般频繁易手,有时甚至让人怀疑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射门失手、传球失误,并非因为球员技艺不熟练,而是因为人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无法跟上足球比赛的快速节奏——现代足球已经无法再为我们描绘英雄的幻象,取而代之的,只剩下在精密计算下的感官刺激。
在球迷眼中,以及那些掌控足球世界商业和政治势力的力量看来,那个属于个人英雄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足球,原本是社区活动,现在则成了资本的游戏,当它达到顶峰时,它所象征的是集体的力量而非个人的光辉:“球星”可以被创造,也可以不被创造,而作为团队本身,就足以让球迷们为之疯狂追随,个人崇拜或许只是短暂的兴奋剂;那些如同追随穆里尼奥转会的“游穆民族”,反而可能成为影响球队文化和商业价值构建的不稳定因素。如今我们的顶级教练是什么样呢?瓜迪奥拉手握37座冠军奖杯,却总是给人一种装模作样的感觉,仿佛在竭力扮演一个心怀鬼胎的绅士;克洛普虽常制造情绪化的场面,在发布会上屡次语出惊人,却鲜有人将他视为偶像;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那些备受球迷、俱乐部高层和商业巨头推崇的新锐教练,如阿尔特塔、阿隆索、波特、小因扎吉、德泽尔比等,形象上堪称完美,低调而可爱,仿佛出自AI之手,每个人似乎都显得模糊不清。
此刻,我们或许能洞察罗马经理弗里德金的心态:毕竟,你只是个教练,只需让球队正常运作,确保球队盈利即可,为何你要引发诸多争议,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进而干扰球队的长远发展?即便更加尖酸刻薄地评价,远离英超和欧冠赛场多年的穆里尼奥已经不再处于足球世界的核心位置,许多球迷甚至带着成见,对你在罗马的成就毫不在意。若那些身处漩涡中心的教练们纷纷选择低调隐匿,那么作为足球偶像的穆里尼奥,是否已经显得有些过时了呢?狂人,那个特别的存在,不再是加分资本,反而成了必须以出色成绩来抵消的负面影响——这种现象或许不仅存在于足球领域,也映射出我们这个日益犬儒、个人自由空间日益狭小、对非功利性审美和精神价值充满轻蔑和嘲讽的时代。
《足球周刊》作为国内足球界的重要媒体,在穆里尼奥离任之际发表了题为《论穆里尼奥的倒掉》的评论文章。尽管该文主编及作者可能因个人历史成见对穆氏持有偏见,且部分观点略显事后诸葛亮,但仍深刻揭示了诸多现代神话正面临迅速消亡的悲剧。21世纪初,那个由媒体塑造的“独一无二”的形象,那个空前绝后的卡里斯马式“偶像”,或许在我们尚未察觉之际,其光芒已逐渐黯淡。或许,倒掉的并非仅仅是穆里尼奥本人,而是那个将“教练”与“球星”视为英雄的时代。与C罗、梅西等球星一同,穆里尼奥象征着后现代足球界对个人英雄主义和“人”的本体性的最后坚守。穆里尼奥或许始终如一,为了适应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自己,他可能是我们所能遇到的,最后一个兼具个人崇拜和个人英雄主义特质的足球教练,最后一个集“明星教练”与“偶像教练”于一身的传奇人物。然而,他的神话终究会迎来破碎的一天。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或许还有众多人,仍旧会坚持成为穆里尼奥的忠实拥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