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午时分,中国足协在苏州召开了中超联赛的专项工作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中国足协向与会的中超俱乐部代表详细阐述了中超俱乐部中、外球员“加薪上限”的详细规定。据悉,国内球员的最高年薪为税前500万元人民币,而外籍球员的最高年薪则为税前300万欧元。
为了确保限薪政策能够得到切实执行并取得实效,中国足协实施了一系列详尽且严格的监管手段,并且辅以前所未有的严厉违规处罚措施。
薪酬标准
国内球员的最高薪酬为税前500万元人民币,而外籍球员的最高薪酬则是税前300万欧元。
方案明确指出,中超各俱乐部在2021赛季的总支出上限严格设定为不超过六亿元人民币。
新赛季中超联赛中,国内球员的最高年薪标准从之前的1000万元(国家队球员为1200万元)下调至税前500万元;每家俱乐部在赛季内国内球员的总薪酬不能超过7500万元;国内球员的平均年薪上限为税前300万元。同时,外籍球员的最高年薪标准设定为税前300万欧元;每家俱乐部在赛季内外籍球员的总薪酬上限为1000万欧元;外籍球员的平均年薪上限为200万欧元。
该方案规定,U21国内球员的年度薪酬上限一般设定在税前30万元人民币以内。然而,若这些球员在赛季中参加职业联赛和足协杯的总出场时间超过900分钟,他们的收入便有可能突破此薪酬上限。
监管惩戒
支出总额超标将扣联赛积分 违规发放薪酬将停赛24个月
与会代表们最为震撼的是与限薪方案一同发布的“监管与惩戒”具体措施。在众人眼中,限薪方案能否得到有效实施才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中国足协不仅计划委托一家或两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对限薪政策的实施进行监督,而且还制定了一套前所未有的详尽且严厉的违规处罚规则。
依照相关规定,若中超某俱乐部在一个赛季的总支出超出标准,若超标幅度不超过20%,则需扣除6分联赛积分;若超标幅度介于20%至40%之间,则需扣除12分;而对于超标幅度更大的俱乐部,最高可能面临扣除24分的严厉处罚。
俱乐部对单季球员薪酬超支设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若某俱乐部外援薪酬总额超出1000万欧元的最高限额,将遭受9个联赛积分的扣除;本土球员支出若超过7500万元的限制,也将面临9分的扣分;至于中、外球员薪酬总额同时超标的情况,俱乐部将面临18分的严厉处罚。
此外,若俱乐部擅自给予不合规的薪酬,一旦这一行为被核实,该俱乐部将遭受取消成绩的惩罚,并面临降级的严重后果。而若球员未按照规定申报其收入或收益,一旦查证属实,他们将被处以长达24个月的停赛制裁。
俱乐部严禁借助关联企业向球员及其直系亲属提供现金或其他形式的报酬。有行业专家指出,从处罚条款的内容分析,中国足协在制定该方案之前,已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并且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在修订规则的过程中成功填补了所有可能存在的缺陷。
收入范围
包括工资、有价证券、房产 统一为税前薪酬不包括奖金
必须指出,中国足协在相关方案中明确指出“球员收入”涵盖薪资、可转让证券、住宅等,但奖金不在其列。球员的收入均以未缴税的薪酬计算;若球员与第三方达成商业协议,必须经过中国足协或其授权机构的确认,否则这部分收入将被视作薪酬的一部分。
需指出的是,若中超球员当前合同约定的薪资金额超出规定标准,则必须通过附加协议来明确具体数额,同时,新的合同文本与附加协议需一并提交至中国足协进行登记,而超出部分的薪资金额将不会被包含在俱乐部年度总支出额度内。换言之,限薪的新规定主要针对的是球员所签订的新合同。
相关新闻
中超扩军最早2022赛季实现
在中超联赛的昨日工作会议上,"联赛扩军"议题作为职业联赛发展重大事项之一,同样成为了各级职业联赛俱乐部关注的焦点。据了解,由于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中超、中甲、中乙联赛的扩军计划无法在明年内完成,而中超联赛的扩军则预计最早将在2022赛季启动。
在上周周四于苏州召开的中国足协职业联赛内部专题会议上,扩军议题亦被纳入讨论议程。会上,与会代表针对扩军时间表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一位代表提出了具体建议。他主张在下赛季的中甲联赛中增设冲超名额,以此在2022赛季将中超联赛的队伍数量从目前的16支扩展至18支。同时,对于中甲和中乙未来扩军后的规模,目标分别设定为20支和32支队伍。鉴于我国当前职业足球的发展状况,中乙联赛在扩充队伍方面应先于中甲联赛进行。至于具体的实施时间,预计可能会在2023赛季进行。
中国足协与各级俱乐部在“联赛扩军”问题上保持密切交流,这一举措并非单独存在。实际上,中国足协近期正在实施的对职业俱乐部球员的“限薪”政策,也与“联赛扩军”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内职业球员的身价和薪酬普遍被推高至不切实际的高度,这主要由于优秀球员的极度匮乏。因此,联赛扩军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大联赛的规模,实际上还能拓宽职业球员的就业渠道。
中乙等低级别联赛,作为联赛塔基的一部分,在阵营扩大的背景下,不仅为众多年轻球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对联赛人才的竞争机制进行了优化。在这种优胜劣汰的机制下,将有更多具备潜力的年轻球员崭露头角,他们或许会被更高等级别的球队发掘,或许能加入本俱乐部的一线主力阵容,从而为球队的提升贡献力量。
俱乐部名称去企业化明年落实
在最近的一次工作会议中,俱乐部(球队)名称去企业化的议题再次被提上议程。据悉,这项任务按照规定必须在2021年之前完成。中国足协将颁布一系列类似于“俱乐部名称规范”的具体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俱乐部,将实施包括取消注册资格在内的相应处罚措施。
在探讨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名称去企业化议题上,2018年11月底,中国足球协会向各相关单位下发了《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名称规范》这一规范性文件。意见稿进一步指出,鉴于我国国情与职业联赛的实际发展状况,若某俱乐部名称或简称先前并非中性,但该名称已被该俱乐部持续、广泛地使用,从而在足球界享有盛誉,建立了品牌形象或在球迷中产生广泛影响,那么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该俱乐部可以向中国足协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将此名称正式认定为中性名称。此类名称认定的申请者必须是2004年中超联赛之前就参与了甲A或甲B联赛的俱乐部,并且至今一直持续参赛。此外,这些俱乐部在其地方会员协会方面并未发生任何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