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正式被纳入美国篮球名人堂的行列,姚明并未现身于美国举办的庆祝活动。他选择留在中国,其目的是为了以中职联代表的身份,参与与中国篮球协会的会晤。
2016年2月14日,中职联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其业务涵盖体育运动项目的运营以及体育场馆的管理等多个领域。该公司董事会成员中,有姚明以及广东男篮总经理陈海涛等众多CBA俱乐部的总经理。值得一提的是,姚明不仅担任了公司的董事长,还兼任了临时总经理的职务。
中职联成立伊始便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争取掌握CBA联赛的经营和商务控制权;力促裁判工作的职业化进程、球员薪资的透明公开;并且致力于最大化球员的利益。概括来说,其核心目标在于推动中国篮球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的分离,提升CBA联赛的职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为此,姚明特意邀请了具有丰富职业篮球背景的前辽宁男篮总经理严晓明,担任了董事长助理一职。
中职联成立以来,与中国篮球协会展开了频繁的交流与商谈,目前看来,这些交流的成效颇显正面:4月11日,中国篮球协会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与中职联达成了包括组建新的CBA公司、推动CBA联赛改革在内的五项共识。似乎姚明等人所采取的“倒逼”策略发挥了效果,CBA的管办分离已指日可待,全面市场化改革亦即将展开。
管办分离利大于弊
所谓管办分离,指的是将监管职责与举办活动的工作分离,这在很多人眼中,是促进我国体育赛事职业化进程的关键举措。自2005年中超公司成立以来,我国足球便踏上了这条道路。经过十多年的职业化发展,中超联赛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显著增强。2015年9月25日,中超公司正式对外公布,体奥动力将斥资80亿元,成功竞得2016至2020年间中超联赛电视公共信号的制播权与著作权。
这一天文数字让中国体育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动:长期以来被看作是“伪职业”的中超联赛,在实行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后,竟然能以如此高昂的价格转让版权。许多人从中领略到了体育赛事市场化和职业化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中国篮球协会认为,CBA联赛同样需要迈向这条道路——早在2013年年底,中国篮协便已着手制定了关于CBA联赛管理运营分离的初步方案。然而,篮管中心主任信兰成在方案中提出的“董事会主席可代中国篮协对联赛重要事务行使一票否决权”的条款,导致各俱乐部对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改革计划最终未能落实。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的负责人刘鹏在全国体育系统的高层会议上,针对中国篮球的职业化进程,再度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建议:他主张对篮球联赛进行改革,将赛事的监管职责和举办职能进行区分,并致力于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联赛发展道路。篮管中心联赛办公室的张雄负责人曾言:“随着联赛职业化进程的加速,比赛的竞争愈发激烈,相应的管理手段、措施和力度却显得明显不足。”然而,尽管上一次的谈判未能达成共识,关于联赛职业化的讨论仍在继续,但至今未见实质性成果。
姚明此次领衔组建的中职联一经成立,中国篮协便迅速作出回应——由篮协主导,联合各俱乐部共同出资,一个全新的CBA联赛公司即将诞生。据悉,该计划已得到上级部门的首肯,CBA迈向全面职业化的道路,似乎只剩下了最后一步。
在此之前,我国篮球领域的二级联赛NBL(全国男子篮球联赛)已经尝试过将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但不幸的是,NBL陷入了缺乏冠名赞助商的困境,不得不重新回归到外包经营权的传统模式。尽管NBA和欧洲足球联赛的先例在先,且在这一过程中或许存在一些问题,但官方与商业分离无疑是职业联赛走向真正职业化的必由之路。
联赛的经营权,必须要给中职联?
中职联成立之初便备受瞩目,其关键因素之一便是姚明的加盟。作为中国篮球乃至体育领域的杰出代表,姚明的出现无疑为中职联与篮协之间的协商增添了分量十足的一环。
中职联的董事长姚明,凭借其与生俱来的优势,加之众多媒体的鼎力支持,短时间内似乎登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公司成立之际,姚明在访谈中坦诚地表达了他的愿望;与此同时,他始终铭记,身为上海男篮的老板,他所捍卫的是俱乐部投资者的权益。当《新京报》提及中职联是否能够掌握CBA运营权的问题时,姚明指出,俱乐部是参赛的核心力量,其积极性理应得到维护。言辞间流露出“盟主”的风采。
姚明亲自参与其中,不仅成功吸引了严晓明等职业经理人加盟;更亲自拜访篮协,就中职联渴望获得CBA联赛的运营权表达了明确意愿。一时间,姚明与中职联的相关新闻频繁亮相于各类媒体平台。舆论普遍认为,CBA实行管办分离,中职联获得联赛经营权已成定局。
中国篮协的立场表明,管办分离的趋势似乎不可逆转。然而,关于运营权是否将归属于中职联,这还是一个有待明确的问题。
目前,CBA联赛的独家市场合作伙伴是盈方中国,该公司作为瑞士盈方体育传媒集团的分支,于2015年2月被万达集团纳入旗下。自2005年以来,盈方便与中国篮协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2012年,双方再次续签五年合约,直至2017年。在此期间,盈方中国将承担起CBA联赛的商务推广重任,据悉,双方每年的合作费用大约为四亿元人民币。
2017年,双方的合作即将画上句号。按照常理,此时CBA赛事的运营权应当通过多家公司的公开投标来决定。中职联正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从盈方中国那里接手CBA的运营权。随着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管办分离的潜在实现,CBA的商业价值提升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于姚明领导的中职联而言,成功获得CBA的运营权,将带来丰厚的商业利益。
姚明及其中职联或许会提出某些要求,然而CBA的走向或许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盈方中国与中国篮协的合作历史已逾十年,对CBA联赛的运作了如指掌。在管办分离的背景下,中职联的管理能力是否能够超越经验丰富的盈方中国,这还是一个未知数。盈方中国的依托是深耕体育领域多年的万达集团,那么,它们是否愿意将CBA的经营权或商业开发权转交给尚处初创阶段的中职联?据媒体报道,待明年合约期满后,盈方中国对CBA的商务运营权仍享有优先续约的资格。
中职联和盈方中国并非唯一对管办分离的CBA虎视眈眈的势力。近年来,在体育领域屡有重大投资的乐视、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存在着争夺CBA联赛商业开发权的可能性。这些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广泛的推广渠道,对于增强CBA联赛的影响力至关重要。相较之下,中职联在这些方面实在缺乏明显优势。
中职联接受CBA运营权是否合理?
姚明虽已明确指出中职联的近期目标是争取到CBA的商务运营权,但显然,其长远目标还是掌握联赛的经营权。众多投资人普遍认为,俱乐部老板出资投资球队,并自主管理联赛,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若此情形成立,各俱乐部便同时扮演了联赛参与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这不禁让人质疑,这难道不是“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的矛盾之举吗?
众所周知,自中国足球实施管办分离以来,中超联赛的举办权落入了中超公司的手中。回溯到2005年,中超公司刚成立时,16家俱乐部各自出资八万元,共同拥有了中超公司64%的股份。因此,这些俱乐部实际上成为了中超公司的股东;换句话说,中超联赛实质上是由这些俱乐部共同参与举办的职业赛事。
这种独特的机制与NBA、英超等我们所熟悉的联赛存在差异,监管不足的问题随之而来。我国足球的后续发展更是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2009年,中国足球界爆发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赌风波,涉案球队数量之多让人咋舌。上海申花、山东鲁能、杭州绿城等中超劲旅均被卷入其中,成都谢菲联和广州医药这两家已升入中超的俱乐部,更是面临从中超降至中甲的严厉惩罚。
中超联赛的恶化与管理部门的分离并非必然因果关系,实际上,职业化的发展才是彻底消除此类问题的必由之路。但若职业化缺乏有效的监管,很容易受到资本的盲目驱动而误入歧途。中职联面临的问题也正源于此,作为由俱乐部投资者组成的联盟,它或许应当优先考虑建立一套健全的监管体系,以防止出现“自我监管”的尴尬局面。
NBA堪称中职联借鉴的典范。尽管这个商业组织最初也是由各支球队的负责人共同创立,然而经过多年的成长与演变,其运作机制已经日渐完善。目前,NBA的管理团队与联盟内30支球队保持独立,由联盟总裁亚当·萧华领衔的管理层中并无任何一支球队的老板身影。这种布局旨在有效防止联盟管理与球队利益发生冲突,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事件的发生概率。
实际上,即便未加入中职联的球队也意识到了中职联获得CBA联赛运营权背后所隐藏的疑虑。在《钱江晚报》的采访中,总经理方俊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中职联此举的不认同。“CBA老板若担任裁判,不出声才怪”成为多家媒体引用该报道时的标题。
即便中职联只是获得了CBA的商务运营权,如何确保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是让强队多得而弱队少得,还是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各支球队是否会对利益分配的方案感到完全满意?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中职联可能还没来得及实现其宏伟目标,就会在半途中遭遇解散的风险。
目前观察,若中职联欲真正击败其他竞争者,夺得CBA的商务及运营掌控权,除了投入充足的资金,还需提供具体且可行的组织架构构建计划,这一点至关重要。
官办公司或许是解决方法
11日篮协发布的五项共识中,其中一点被视为当前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即由篮协主导,以中职联为核心,由20家俱乐部共同参与,组建CBA公司。在此前提下,无论是CBA的各支球队还是篮协,均能在赛事运营或商业开发方面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这种折中方案似乎在维护双方利益方面做到了平衡。
然而深入思考后,我们发现该建议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关于公司股权以及治理结构的分配问题值得商榷。在CBA公司内部,是篮协持有更多的股份,还是中职联占据主导?如果篮协掌握大部分股份,那么所谓的管办分离将只是徒有其名,CBA的核心控制权依旧掌握在篮协手中;反之,如果将大部分股权划归中职联,CBA可能会重蹈中超过去几年假球盛行的覆辙。
若想切实步入职业化进程,目前CBA最明智的策略或许就是借鉴NBA的经验,确保各支球队作为联盟的核心地位不变,同时吸纳独立的管理与运营机构,以此确保联盟在走向职业化的过程中受到有力的监管。通过这种方式,在体育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CBA或许也能实现自身的同步飞跃。